本报记者 蓝碧霞 吴晓菁 应洁
金秋时节,硕果盈枝。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回信,殷切希望他们继续深耕“三农”,发挥特色优势,不断提高办学治校水平,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农林人才,把更多好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一纸书信,浸润人心;殷殷嘱托,重逾千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不仅给予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巨大鼓舞,更为我省、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学以致用
投身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
许多在厦高校师生在学习回信后感到责任重大,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扎根泥土、服务“三农”,把青春汗水洒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对新时代的农林教育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作为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教师和长期工作在水产养殖业一线的科研人员,我倍感振奋、备受鼓舞。”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农业农村部东海海水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主任阙华勇说。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作为一所深度对接并全面支撑我省水产养殖产业的高等院校,始终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与产业协同创新。阙华勇表示:“我们将以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聚焦水产养殖行业发展的关键难题,围绕鱼、虾、贝、藻从育种到规模化养殖的全产业链条,推动研发攻关、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力。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作用,持续深化科技小院建设,有效整合集美大学与领军企业共建的‘科技创新驿站’资源,精准服务广大渔民和‘三农’企业,助力海洋农业提质增效与可持续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不仅体现了对八闽大地的关心厚爱,更饱含着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23级硕士杨美凤表示,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要“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作为一名社会与人类学院的学生,她将认真学习领会,牢记殷切嘱托,秉持服务基层、扎根田野的理念,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带着问题意识走进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躬身践行
把更多好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厦门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对厦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农林人才培养、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农林人才”。在厦门,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队伍正是重塑乡土的“金钥匙”。厦门陆续制定出台《关于培育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八条措施》《厦门市支持大学生返乡下乡在农业领域创业创新的若干措施》等政策举措,鼓励大学生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截至目前,全市扶持高校毕业生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8家、扶持资金达1540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把更多好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这为厦门发挥科技赋能作用指明了方向。我市农业科研人员和技术推广工作者纷纷表示,要将论文写在鹭岛田野上,将成果送进农家大棚里。翔安区香山街道大宅社区富美大宅火龙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海云说,总书记这么关心农业技术落地,我们更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提升品质,持续打响“大宅火龙果”特色品牌,让各类火龙果特色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据了解,厦门市持续推进农村人才培育工程,2024年选送26人参加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项目,开展“高素质农民”项目培训2684人次、农村技能人才培训7821人次。同时,90名科技特派员携最新品种、种植技术和数字装备深入田间,把实验室搬到地头,为特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新动能。
厦门的实践证明,当政策、资金、科技、产业向“人”这一关键要素汇聚,才能真正把“好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让土地长出“金庄稼”,乡村焕发“年轻态”,这正是在实际行动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林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下沉”要求的生动体现。
